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华夏智库
客服中心
电话:010- 57116106
邮箱:worldfs@163.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9号银谷大厦17层
主页 > 华夏智库 > 金标学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研讨会之四——姜开鹏:讲好灌区故事 补齐水利短板

编者按,2019年11月30日,在由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牵头,与甘肃省白银市人民政府、山东省东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国家水利部农水司原巡视员姜开鹏演讲做了如下发言。


国家水利部农水司原巡视员姜开鹏演讲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水利部党组有关工作部署,水利部离退局组织老同志认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并进行了座谈讨论,积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下面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请各位入会代表批评指教。

一、黄河流域灌区建设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1、灌区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中国灌区的建设发展伴随着中华文明和历史发展。灌区通过干、支、斗、农、毛渠道将黄河水引进千倾沃野,保障五谷丰登,通过各级供水管道将黄河水送入千家万户,保障饮水安全。早在两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就兴建了一批兴国利民的大型灌溉工程,如陕西的泾惠渠(郑国渠),宁夏引黄古灌区(秦汉渠等),内蒙的河套灌区(它和长城共同见证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黄河变迁的历史)。以上三个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他们为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和启示。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瘀之水,灌泽卤之地四万余倾(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固命曰‘郑国渠’。”汉代民谣:“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黄河中、下游灌区,通过引黄淤灌把昔日的荒漠草原及白茫茫的盐碱地改良成肥沃的农田,为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贡献。

2、新中国灌排事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地处西北干旱区和华北半干旱区的黄河流域,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灌区建设。黄河流域和下游黄淮海平原,建成万亩以上的灌区一千多处,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81处,万亩以上中型灌区94处,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1.2亿多亩,每年的引水量300多亿立方米。这些灌区主要集中在黄河干支流、川、台、盆地及平原地区,如青海和湟水河流域,甘肃引黄的景泰川电力提水灌区,陕西、山西引黄大型提水灌区、陕西关中八惠灌区,山西汾河灌区,宁夏杨黄扶贫工程、宁蒙河套平原、河南、山东的黄淮海平原,还有引黄济津、引黄济冀、引黄济青、济烟、济威等工程。这些灌区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力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了区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抓好灌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充分认识灌区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的严峻形势,把节约用水和生态保护治理放在首位

灌区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食物有效供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贡献是建立在过度的水土资源的开发上,占用了大量的生态用水,是不可持续的。灌区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按亩配水,按方收费,超用加价,节约归集的水管理制度,保障生态环境用水,把灌区建设成为绿林沃野、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造福人民的灌区。

2、认真审视和梳理灌区的工程短板,加强行业监管,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灌区发展质量

大型灌区和部分中型灌区,通过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基本实现了除险加固和输水安全的目标。但是从工程稽查的报告中,清楚反映出以下问题:工程质量不达标,前提工作不充分,监管机制不规范,财务管理不到位,配套资金不落实等问题。在投资较少和没有进行续建配套改造的灌区,仍然存在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和效益衰减等突出问题。有些灌区排水工程不健全,区域内农田次生盐碱化严重,撂荒土地逐年增多。按照水利部的部署,抓紧编制灌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将生态保护治理纳入重要内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推动灌区高质量发展。

3、充分认识草原生态系统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中的作用,建设生态保护治理的水利保障体系

黄河流域牧区人口1000多万,草原面积近20亿亩,其中退化、沙化严重的草原面积占60%多,是沙尘暴肆虐、旱情加重、河道泥沙含量多的主要原因。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沙尘暴减少环境好转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降水量增多,要保护和治理好草原生态系统,首先要继续实施以水定草、以草定蓄的方针,严格实行休牧、轮牧、禁牧的措施,在保障草原生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建设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水利保障体系,实现小建设、大保护。

4、抓紧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保障灌区的良性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后,工程运行管理费和维修养护费(以下简称“两费”)普遍存在不到位的问题,两费全国到位率分别是84%35%,西部灌区至少相差10%以上。水价低和水费征收难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全国平均执行水价不到成本水价的50%,实际征收率仅为60%,造成灌区工资不能足额发放和拖欠等问题,造成工程不能及时维修,严重影响灌区的效益的发挥。

扬黄扶贫工程和高扬程灌区,应继续享受优惠电价政策,同时要保障两费足额到位。农用水价改革中应该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投入,在不增加农民负担和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水价,水价不到成本的部分,应由各级政府补贴到位,保证灌区的良性运行。

5、加大民生水利的投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黄河流域的广大农村历史上存在的人畜饮水困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大多数农村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还有少数村庄存在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已经解决的村庄,由于水源保证率低和水质不达标,一遇干旱仍需要长距离拉水吃。对于这部分村庄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落实水源,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6、加强灌区文化建设,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重要载体,五千多年的治水实践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水利、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巨大的知识宝库,构筑了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灌区工程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天地人和一”的伟大创举,是黄河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如陕西的泾惠渠(郑国渠)、宁夏的引黄古灌区和内蒙河套灌区已运行两千多年,至今仍在发挥效益,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设了人民胜利渠灌区、打渔张灌区、景泰川电力提灌灌区等大型引黄灌区,为当地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水文化将为建设现代化灌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网站首页 | 关于金标 | 资讯中心 | 业务模块 | 典型案例 | 华夏智库 | 发改大讲堂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6-2020 华夏金标 版权所有
友情连接: 华大网络